拓展“两个联系” 夯实人大工作民意基础
作者: 编辑:白丹 来源:刘国虎 发布时间:2025-11-07
新修改的代表法将健全“两个联系”制度机制作为重要修改内容之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联系、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规范要求。这一修改不仅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提供了根本遵循,更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江西省上饶市人大常委会把“两个联系”融入履职全过程各方面,以更紧密的联系、更务实的行动、更扎实的成效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深刻把握 “两个联系” 的法治内涵与时代价值
“两个联系”是人大工作的活力之源,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新修改的代表法在总则中专门强化“两个联系”的工作要求,明确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及“一府一委两院”均需主动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两个联系”的法定地位与刚性要求。
从实践维度看,“两个联系”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链条:国家机关通过联系人大代表汇聚民意智慧,人大代表通过联系群众传递民声诉求,二者有机衔接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制度闭环。上饶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拓展“两个联系”,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家站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及考核办法等,以“1+6+1”系列制度架起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答好“两个联系”这道“必答题”,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以新法为遵循构建“两个联系”长效机制
新修改的代表法对“两个联系”的深化拓展,既提出了原则要求,更指明了实践路径。结合代表履职实际,需从平台、机制、能力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推动“两个联系”走深走实。建强履职平台,筑牢联系“桥头堡”。平台是联系的载体,没有坚实的平台支撑,“两个联系”易流于形式。上饶市人大常委会以3021个“家站点”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将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就地就近编入站点,推动代表主动融入联络体系,用好进站接待、专题座谈等传统方式,也善用微信、邮件等数字化手段,让联系平台“能管用、真实用、更好用”,形成“群众常来、代表常在、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健全工作机制,激活联系“动力源”。机制建设是强化“两个联系”的根本保障。新修改的代表法要求完善代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办理反馈等机制,这需要构建全流程闭环体系。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实践,按照“自定课题、自定人员、自定方案、定时交账”要求,将12个县(市、区)的省、市人大代表分成4个调研组,围绕电商产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等主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同时,要建立意见建议台账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梳理、跟踪督办,确保“收集有记录、办理有回音、结果有反馈”。提升履职能力,练就联系“真本领”。新修改的代表法强调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这是强化“两个联系”的基础支撑。代表履职能力直接决定联系质量,若缺乏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即便走到群众中也难以准确把握群众诉求、有效传递民意。上饶市人大常委会每年举办1期至2期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使人大代表学深悟透新修改的代表法精神和政策法规,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沟通交流,用专业视角分析问题,让联系过程成为凝聚共识、化解矛盾的过程,有效提升了代表履职能力。
以“两个联系”实效践行人大代表使命
强化“两个联系”最终要体现为履职实效。新修改的代表法完善了议案建议办理机制,为“两个联系”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方面,要当好“民意代言人”。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企业、社区、乡村等地,收集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热点问题,关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等发展重点议题。连续三年在全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活动,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创业难等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当好“政策宣传员”。借鉴全国人大代表宣讲人代会精神的做法,组织市人大代表将新修改的代表法精神、省委决策部署带到群众中去,通过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实现“联系一次、宣讲一片”的叠加效应。当好“落实监督员”,对联系中发现的建议办理不力、政策执行偏差等问题,依法通过视察、质询等方式跟踪监督,推动“两个联系”从“有回应”向“有实效”升级。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行项目征集、筛选、票决、落实、评估全公开,实现“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推动“两个联系”在基层深度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