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刘禹锡纪念馆
作者:时 丽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7

初知刘禹锡,是缘于学生时代学过他的诗词。我非常喜欢他创作的骈体铭文《陋室铭》,至今还能熟练背诵。此文托物言志,脍炙人口;所述情景交融,感染人心。
刘禹锡纪念馆门前广场,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刘禹锡铜像。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纵观刘禹锡跌宕传奇的一生,可以说是一路被贬谪、一路高歌行;为人铮铮傲骨,在困顿潦倒中积极向上,赋诗作词,心胸豪迈豁达。刘禹锡青少年时期就才华横溢、诗文绝妙,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后任太子校书,调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官运亨通。三十三岁时,参加打击贪官、抑制藩镇的“永贞革新”,惨遭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十年。刘禹锡没有消沉,反而迸发出汹涌磅礴的生命活力和放眼未来的乐观自信。在这南荒之地,他引吭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四十三岁,被诏回京。可好景不长,第二年,秉性耿直的刘禹锡因写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讥讽新贵投机取巧,受到打击,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共十三年。再次遭贬的刘禹锡依旧顽强不屈、通透开朗,一边体恤民情、勤政廉政,一边吟诗作赋、自勉自强。
《陋室铭》是刘禹锡贬任和州刺史时所写,字字珠玑。824年,刘禹锡到和州任职。按当时官府规定,刘禹锡本应住县衙三间三厢的官邸,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最先安排他住县衙外城南江边一处三间房。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因临江而高兴,并写诗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见刘禹锡满不在乎,知县大为恼火,要他搬到县城北门附近德胜河边居住,房屋由三间减为一间半。刘禹锡仍怡然自得,作诗:“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状恼羞成怒,再次要他搬到城中居住,且只给他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面对知县存心刁难,半年内强迫他搬了三次家,条件一次比一次简陋,面积一次比一次狭小,最后只给一间陋室,刘禹锡反倒觉得可笑,悠然写下《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并请书坛大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自己追求高尚品德、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陋室铭》千古传诵!陋室千古流芳!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感人至深,成为文坛佳话。他俩同年考中进士,同期在朝为官,同时参加永贞革新,同批被贬,这些共同经历成为他们友谊的基石。在艰辛与孤独的贬谪困境中,他们鸿雁传书,相互慰藉、相互扶持,相互欣赏、相互成就,使两人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度,为中国古代文学留下很多名篇佳作。当得知刘禹锡贬谪地是更远的播州(贵州省)时,柳宗元挺身而出,上书朝廷“愿以我代梦得”,请求交换贬所,便于刘禹锡侍奉年迈老母。刘禹锡知晓后,老泪纵横:“子厚羸弱,难以存活。”意思是柳宗元身体虚弱,去了遥远荒芜之地恐怕不能活命了。柳宗元四十七岁去世,刘禹锡撰文悼念;耗时二十多年整理其遗作,编辑《柳河东集》三十卷本,让其作品流传至今;抚养柳宗元未成年长子柳周六,直至金榜题名。后人感叹“刘柳”之交“千古奇情,莫过于斯”。
刘禹锡与白居易诗词唱和往来,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人友谊典范。刘禹锡被贬朗州次年冬天,忽然收到驿站一个大包裹,原来是白居易寄来的一百首诗稿。此时白居易已是翰林学士,位高权重,却毫不避嫌,把自己作品全部寄给朝廷逐臣。刘禹锡内心感动,认真品读,不时拍案叫好。白居易为刘禹锡长达二十三年贬谪生涯鸣不平,写下“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达观精神,答赠白居易,表达自己矢志不渝、壮志未老。“刘、白”结为知己,一起切磋、相互勉励,共同走过老年时期。白居易还亲自整理《刘白唱和集》共四卷。836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分管东都洛阳,白居易也以同样身份留居洛阳三年,一代“诗豪”和“诗魔”终于可以时常见面,一起吟赋诗文、追忆往事,一起欣赏四季风光,也一起逐渐年老。面对满鬓白发和病痛,白居易难免悲伤,作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刘禹锡则有直面老去的勇气,写下《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读来,依然鼓舞人心。
我在刘禹锡纪念馆流连忘返,五味杂陈,无限感慨。回望他的一生,我竟生出几分感恩:感恩帝王未杀,感恩新贵排挤,感恩知县刁难,感恩南荒辽阔,感恩柳白至交,感恩初心不改。命运关上了他的门,却又为他打开了一扇更辽阔的窗。
呜呼哀哉!刘禹锡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幸甚至哉!其诗文照亮人心,千年传颂!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