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温州人大全力助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浙江人大 发布时间:2025-11-10

“当一座城市能让在此的青年站稳脚跟、看到希望,自然会成为更多逐梦者的向往之地。”赛维克(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练勇的感慨,道出了浙江温州青年的共同心声。作为温州医科大学2025届应届毕业生,他两年前开启创业路,如今企业营业额首破500万元。

这既是温州践行人才强市战略的生动注脚,更是温州市人大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核心,通过立法保障、专项监督、跟踪问效构建“政策供给—平台建设—服务优化”全链条体系的成果。

构建全周期政策屏障

要让青年扎根温州,必须用刚性制度托底。今年5月1日,《温州市青年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促进青年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法规,它从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社会生活三个维度,为青年“吃、住、恋、婚、育、业”全场景需求提供法律保障,标志着温州青年工作从政策引导向法治保障转型升级。

其实早在3年前,温州便在全省率先出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市人大同步跟进监督,组建专项调研组深入企业、高校、青年社区,收集到“政策覆盖不全面”“补贴申领门槛高”等意见建议百余条。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市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人才新政40条迭代至4.0版。

为确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市人大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针对“人才租房补贴门槛过高”问题,在市人大的持续监督推动下,补贴门槛从全日制本科放宽至全日制专科,补贴期限从2年延长至5年。2024年应届毕业生留温率达41%,政策实效得到青年群体广泛认可。

打造创新创业沃土

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创业载体分散、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市人大连续3年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督促市政府加快“一港五谷”科创走廊建设,实施大孵化器集群发展战略。

“创业初期最愁的就是场地和资源,没想到孵化空间能免费提供场地,还帮我们对接了投融资机构。”在温州“一港五谷”科创走廊,一位青年创业者感慨。他们使用的办公室正是市人大推动建设的免费孵化场地。

如今,温州全市孵化面积从84万平方米增长至705万平方米。2022年以来,在孵企业从2800多家增至10700多家,青年创客从1.2万余人增至9万余人。

同时,为破解青年创业“融资难、服务散”困境,市人大还重点监督财政资金投入和服务优化,推动政府安排大学生双创发展财政资金1000万元,推出50万元内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督促市人力社保部门整合创业指导、要素对接等40余项服务,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专区,实现就业创业服务“集成办、高效办”。

数据显示,温州青年创业活跃度已连续多年位居浙江省前列。

破解青年急难愁盼

“孩子能在温州顺利入学,我才能安心留在这边打拼。”来自安徽的外来务工青年小张,通过“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保障25条”,成功为女儿办理了温州本地义务教育入学手续。这一政策的落地,正是温州市人大聚焦青年“教育焦虑”开展监督的成果。

市人大始终聚焦青年痛点。面对“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本地高校围绕温州“5+5+N”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3年间新增新能源、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新兴产业专业66个。监督推进“千企万岗助强城”行动,精选优质岗位86.61万个,开展直播带岗、引才专场招聘等活动868场次,为青年搭建就业桥梁。

在青年住房保障方面,推动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元化体系:119个“青年驿站”为求职青年提供15天优惠住宿;13.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拎包入住”空间;配售型人才房以售价5—7折优惠面向青年人才供应。同时,通过人大视察督促“青年社区”建设,在住房优惠基础上植入求职招聘、社群活动等服务,让青年“住有所居、居有所乐”。

此外,市人大还监督推动青年文化阵地建设,督促相关部门打造“青春气息+国潮韵味”特色活动,让青年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增强城市归属感。

从立法保障到专项监督,从平台搭建到服务优化,温州市人大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青年就业创业护航之路。如今,瓯越大地正以“政策温度”提升“发展速度”,用“服务精度”换来“留才黏度”,在引才、育才、留才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让更多青年在“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的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