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倾听诗词中的“风语”

作者:李培竹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10

仲秋的一个午后,天气晴好。我沿清河堤岸漫步。但见堤内菜畦青翠,萝卜白菜鲜亮可人;堤外碧波微漾,十多个钓者静如坐禅。正沉醉于这静谧时光,一阵劲风忽至,河面顿时波纹涌动,浮沉不止;岸边树木哗哗作响,片片枯黄阔叶旋转落下。迎风而立,感觉冷气袭来,周身生凉。

风,这位无形的季节使者,总在悄然更替着大地容颜。唐人李峤曾妙笔描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道尽风的造化之功。

古往今来,逐风、吟风者不知凡几,给世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东风最是温柔。它拂过冻土,便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滋润;掠过柳梢,便成“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藏着多少物是人非的怅惘;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又洋溢着多少少年意气。这暖风催开百花,唤醒蛰虫,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童趣,永远定格在春的画卷里。

东风随和、忙碌,温暖大地,陪伴树木禾苗向阳生长,呵护百花次第绽放;犹如天使,一路行来,一路繁华。

南风送爽时,麦浪翻金,秧歌四起。白居易笔下“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丰收图景,与宋伯仁诗中“泓泓圆碧漾新荷,猎猎斜风颤绿莎”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是南风吹啊吹,就吹出一个挥洒汗水、禾苗挺拔而生的农忙季节。

最妙的当数夏夜去户外的林间河畔、亭中塘边乘凉,伴着明月,看“风定池莲自在香”,听“笛弄晚风三四声”,就连八仙中的吕洞宾也贪恋这般清趣,甘愿“不脱蓑衣卧月明”。

西风起时,秋意渐浓。曹丕感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张籍怅望“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皆因这萧瑟秋风勾起了离愁。刘禹锡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道尽一个失意者的悲秋之情。

秋风虽然没有东南风的温柔惬意,但满载庄稼成熟的气味,置身秋风里,嗅着丰盛的清香,能让人收获无穷的满足。张翰说“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伟人毛泽东大气曰“寥廓江天万里霜”。使人开悟,原来秋风扫落的不是生机,而是将稻香果甜都酿进了岁月。

北风呼啸时,便见“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苍茫。这刺骨寒风虽催得“落水荷塘满眼枯”,步入寒冷的冬季,万物收藏,却正是“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之际。趁着闲暇,去看那寒菊傲霜、青松负雪,可感知“凌风知劲节”的真谛。待瑞雪初霁,红炉煮茶时,可细品“为有暗香来”的意境。

冬日的北风,犹如睿智而严厉的先生,能给人以深奥的启迪。

揽风入怀,仔细咀嚼着诗词中的“风情”,慢慢悟出:我们何尝不是在四季的风语里,读懂了生命的轮回?春风化雨时播种希望,夏风徐来时耕耘梦想,秋风飒爽时收获感知,北风凛冽时沉淀心性。这永不停息的风,原来一直在为我们翻阅岁月的书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