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人大常委会督办代表建议推动构建助老食堂多元化运营格局—— 让“舌尖上的养老”从呼声变成现实
作者:张璐清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10
“下楼就能吃到热乎饭,荤素搭配还便宜,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心!”重阳节当天,在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渔市街道西环社区助老食堂,78岁的李奶奶端着刚取到的红烧肉和青菜笑容满面地说。这一暖心场景的背后,是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舌尖上的养老”从呼声变成现实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日益凸显,营口市人大代表聚焦民生痛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快社区助老食堂建设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推动助老食堂从“零星试点”走向“全域覆盖”,从“解决温饱”升级为“品质服务”,让滨城老年人从舌尖上感受政策温度,在烟火气中尽享幸福晚年。
聚焦群众期盼
居家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亟待破解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近年来,营口市人大代表在参加“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中,多位老年人向代表们倾诉“做饭难、吃饭难”的困扰。“听到群众的呼声,就不能无动于衷。”营口市人大代表吕征阳在走访多个社区后,于 2024年市人代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助老食堂建设的建议》,结合老龄化现状和老年人就餐需求,提出了“制定统一规范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建立科学监管”等具体策略。

收到代表建议后,营口市召开了全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现场观摩及交流座谈会议,探讨社区助老食堂运营好的经验做法,认真分析经营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探索完善社区食堂运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社区助老食堂工作有效落实。当年 4月,营口市民政局协调组织各县(市、区)养老服务科工作人员赴大连实地考察,围绕社区助老食堂建设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的先进经验和模式等进行实地学习,引进社区运营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拓展思路,确保代表建议落实落细。营口市民政局在对代表的答复中表示,将以社区食堂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积极打造养老服务业供应链,与市供销社等相关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农场对厨房”,促进新鲜质优的农产品与机构、食堂零距离对接,降低机构运营成本。总结示范型社区助老食堂成熟经验,科学谋划,优化布局,统筹利用现有资源与按需适度新建相结合,确保建设一处、建成一处、运营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积极稳妥推进助餐服务,破解居家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
为推动代表建议办理找准方向,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对接市政府及民政、财政等部门,督促市政府于 2024年8月出台《营口市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将代表建议转化为“三年三步走”目标:2024年年底在全市推开老年助餐服务,重点覆盖特殊困难老年人;2025年年底实现助餐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供需体系基本建立;2026年年底形成多元供给格局,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该方案为助老食堂建设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2024年9月,营口市人大常委会与政府相关部门组建联合专项调研组,围绕代表建议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到社区食堂向老年人征询对菜品口味、价格标准、服务方式的想法;与社区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场地资源、运营成本等实际难题;与餐饮企业探讨市场化运营与公益属性平衡的路径,精准收集相关意见建议。
调研数据显示,营口市 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1.59万人,占总人口比已超32%,其中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就餐困扰;已有养老服务设施中具备助餐功能的严重不足,且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农村地区几乎是“空白地带”。这份调研报告,不仅清晰勾勒出营口市老年人就餐需求的“画像”,更成为承办部门落实代表建议、持续推进助老食堂建设的“行动指南”。
锚定监督方向
围绕助老食堂建设各环节进行跟踪问效
为让助老食堂建设不搞“一阵风”,根据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表决办法》,在 2025年年初召开的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助老食堂建设”经全体代表票决确定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真正实现“群众点单、代表下单、政府接单”。
“群众高度关注的助老食堂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必不可少的刚需。”2025年 3月主任会议上,营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史卫东的话语掷地有声。经过讨论,“助老食堂建设”被纳入营口市人大常委会 2025年度重点监督议题,全力推动代表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

为确保助老食堂建设不打折扣、不走样,真正把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老年人的“好日子”,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全程跟踪、动态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通过“听、看、查、问”对助老食堂建设各环节进行监督问效。
助老食堂的一碗一筷,连着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牵着人大代表的心。2025年 8月,营口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及部分人大代表走进西环社区、清华社区助老食堂,围绕菜品供应、卫生环境、运营情况等开展集中视察。在西环社区助老食堂,代表们看到取餐区设置无障碍通道,餐桌上铺着防滑垫,墙角放置着急救药品。市人大代表姚明称赞:“这些细节体现了适老理念,我们提出的关注老年人需求的建议落到了实处。
”在与运营管理者的交流中,代表们重点关注食品安全、价格优惠、服务延伸等问题。“每天的菜品会留样检测吗?”“对高龄、失能老人有送餐服务吗?”清华社区助老食堂运营负责人认真回应:“每道菜留样 48小时,确保食品安全;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排党员志愿者免费送餐上门。”
针对视察中发现的“食堂生产派送能力欠缺”个别食堂菜品更新慢”等问题,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反馈,提出“创新配送服务模式,积极整合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等,提供‘线上点单—线下配送’的闭环服务”“定期收集老年人意见,优化菜品搭配”等具体建议。
资金保障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助老食堂建设的“生命线”。针对这一问题,营口市人大常委会督促政府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政府补一点,提供最高 15万元建设补助和按日均服务人次计算的运营补贴;企业让一点,鼓励餐饮企业等降低运营成本,对老年人实行菜品优惠;社会捐一点,引导设立助餐基金;个人出一点,倡导老年人合理负担就餐费用。同时,推动相关部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让运营主体“轻装上阵”。
截至 2025年 9月,全市已争取各级助老食堂建设资金 460余万元,为 40处已建成的助老食堂提供坚实资金支持。
在人大代表持续关注和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督办下,营口市助老食堂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建成助老食堂40处,正在建设的有 10处。其中西市区西环社区、站前区光明村助老食堂等成为示范性食堂,日均服务老年人超200人次。
深化办理成效
加快构建多元运营格局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助老食堂不仅要建得起来,更要运营得好、可持续。”面对代表们共同的期许,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在督办过程中,鼓励全市助老食堂进行多元化探索,形成“一店一策、各具特色”的运营格局。
全市涌现出多种成熟的助老食堂运营模式。国企运营模式以营口国投集团为代表,在西市区平安社区助老食堂,不仅提供早午餐“堂食 +上门”服务,还针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实行差异化优惠:60岁以上每餐优惠2元,80岁以上每餐优惠6元,90岁以上免费。同时,食堂还作为“营口市国资系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截至目前已实名登记老年人200余人,日均服务近50人次。

社区合作模式以老边区龙山社区助老公益食堂为典型,由街道与餐饮企业合作,每天供应20余种菜品,特聘营养师制定每周食谱。食堂针对低保、特困等老年人减免部分费用,并提供免费送餐服务。开业当天,就有近百名老年人就餐,他们的一句“再也不用为做饭发愁了”,成为对代表建议办理效果的最高评价。
农村互助模式则解决了农村老年人“就餐远、就餐难”的问题。在营口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市民政局指导农村地区依托村部、日间照料站等载体,探索“邻里互助”“中心户搭伙”等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就餐需求。
此外,营口市人大常委会还推动助老食堂拓展延伸服务。部分食堂在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增设健康监测、文化娱乐等功能,成为“老年人活动中心”。有些食堂则向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开放,提供平价餐食,实现“一店多能、资源共享”,让代表建议办理的成效持续放大。
助老食堂建设不是终点,而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起点。2025年10月,营口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视察工作时,史卫东强调,要高度重视助老食堂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以助老食堂为支点,撬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养老服务。
在营口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推动和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下,营口市正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规划到2026年年底,助餐服务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持续提升老年人就餐便利度和满意度。
为确保助老食堂持续健康发展,落实代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营口市人大常委会还推动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督促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定期开展检查,建立“红黑榜”制度,鼓励助老食堂采用“明厨亮灶”的方式,邀请老年人、居民代表参与监督,让老年人吃得安心。
从代表建议到政府行动,从监督问效到惠民实事,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守“为民”初心,以“务实”为底色,在推动助老食堂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如今,在营口市的街头巷尾,助老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更成为传递温暖、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营口市的“幸福底色”因这浓浓的民生情怀而愈加鲜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