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治>

接好下放的地方立法权之陕西宝鸡篇—— 当法治遇见民生 让城市更有温度

作者:徐 栋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12

今年是陕西省宝鸡市获得地方立法权的第十个年头。十二部带着“宝鸡温度”的地方性法规,如同一张张法治名片,记录着这座城市在法治轨道上的坚实足迹。从周原遗址保护到凤香型白酒传承,从守护绿水青山到规范文明行为,这些饱含地方特色和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正在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面貌。

漫步在宝鸡街头,法治带来的改变随处可见:斑马线前,司机主动停车礼让行人;社区里,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乡村中,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背后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十年间,宝鸡用立法回应民生关切,用法治护航城市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立法之路。

历史遗产保护,如何化作法治实践?

“看中国,来宝鸡。”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不仅有何尊,还有石鼓、法门寺等众多见证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物。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摆在立法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宝鸡市周原遗址保护条例》的立法过程堪称“精雕细琢”——5轮调研、30余场座谈、4次专家论证、30余次修改,宝鸡市人大常委会交出了一份“开门立法”的答卷。这部法规的创新之处在于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保护管理机构,明确将遗址日常保护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对遗址区内的各类活动进行规范。

“以前遗址保护常因跨区域、经费不足等问题受到影响,现在这些问题都有了法治解决方案。”周原遗址保护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据悉,该条例实施后,周原遗址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24年还成功入选“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与此同时,《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小快灵”的方式,为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炎帝祭典、民间社火、西秦刺绣、西凤酒酿造等民间艺术保驾护航。在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胡大师欣慰地说:“以前总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现在有了法律保障,政府还提供经费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了,这些曾经面临失传风险的瑰宝,如今在法治的阳光下重焕生机。”

千年酒香,如何用法治守护?

宝鸡作为中国白酒文化发祥地之一,白酒酿造历史悠久,酿造产区历史文化、酿造技艺、水源环境独具优势,形成了特有的凤香型白酒。凤香型白酒始于殷商,与周秦文化一脉相传,三千年无断代的匠心传承,造就了独特的古法酿制技艺,其内容丰富、品项繁多,是展现陕西关中地区礼仪、民俗及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据统计,宝鸡市现有白酒酿造及配套企业40余户,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然而,这张飘香千年的“宝鸡名片”,也曾面临传统酿造技艺传承困难、酒海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水源保护压力增大等问题,一度制约着产业发展。

“我们不仅要酿好酒,更要把这份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一位在酒厂工作的老师傅道出了行业心声。《宝鸡市凤香型白酒历史文化和产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让这份牵挂有了法治回应。建立保护名录、设立宣传月、划定生态红线……这部法规用法治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独特的酒香,也让“中国凤香型酒城”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宝鸡蓝”的背后,有哪些法治密码?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在千湖觅食,姿态优雅;野生朱鹮、黑天鹅频频到渭河边“做客”……摄影爱好者王先生兴奋地展示着他的作品。如今在宝鸡,用镜头记录鸟类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据宝鸡市爱鸟协会统计,近年来在渭河沿岸拍摄到的鸟类已达18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有64种。

这份生态成绩单的背后,是五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的共同发力。从烟花爆竹管理到饮用水源保护,从大气污染防治到餐厨垃圾处理,宝鸡用法治“红线”守住了生态“绿线”。

在冯家山水库饮用水源地,警示牌格外醒目。工作人员介绍,“《宝鸡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实施后,我们加强巡查力度,严禁垂钓、游泳等行为,确保市民饮水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宝鸡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则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宝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6天,同比增加25天。宝鸡市陇县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表示,“这部法规为我们执法提供了有力武器,现在对违法排放行为可以依法严惩。”这些数字,正是法治力量最生动的注脚。

文明宝鸡,小规矩如何惠及大民生?

“带着孩子出门,再也不怕遇到没拴绳的狗了。”市民李女士的感受,道出了《宝鸡市养犬管理条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这部法规对养犬行为作出具体规范,为治理不文明养犬提供了法律依据。

《宝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后,更多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斑马线前的礼让、公交车上的让座、婚丧嫁娶的从简……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汇聚成城市文明的大气候。

在农村,红白理事会通过积分超市、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宝鸡市凤县的“红白事瘦身”工程,让村民卸下了“人情债”的负担。宝鸡市麟游县志愿者化身“文明观察员”,清理社区“牛皮癣”、帮扶老人出行、引导交通秩序,让“红马甲”成为街头最暖风景。法治,正在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重塑着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群众的满意源自于广泛深入的参与,宝鸡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实践中,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立法全过程的行动自觉。通过设立3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搭建起立体化、常态化的民意征集网络,近年来累计1.3万余人次群众通过这一渠道参与立法,提出500余条有效意见建议。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智慧,成为打磨法规条款的“源头活水”。每一部法规的出台,都凝聚着最广泛的民意基础。

站在新起点,宝鸡的立法故事还在继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服务纠纷逐渐增多,我们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物业服务行为,保障业主权益。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宝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宝鸡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物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立法调研。下一个十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小切口”立法解决“大民生”问题,让法治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