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

榜罗镇的红色印记

作者:沈林峰 编辑:林娜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11-14

榜罗是甘肃省通渭县的一个乡镇,到镇上探访,其厚重的红色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我去的时候正是深秋时节,途经陇山以西,车子在沟壑峁塬间弯来拐去,山间梯田林立,成捆的玉米秸秆立在田地中,道路两旁是高高的白杨树,它们笔直的身姿让人想起茅盾《白杨礼赞》中的描写,它们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些便是我们大西北最常见的风景了。

车飞快地向前行驶,很快就清晰地看到了绵延起伏的陇山余脉。一进入通渭地界,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榜罗镇。

榜罗镇的镇街不宽,类似“T”字型,街道两旁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铺面商店。镇里的特色大抵是农业的、红色的,这里的耕读文化传承久远。下车后,我们便沿着主路向前走,偶尔转进胡同,发现到处都非常清洁规整,不少农户人家的大门匾额上雕刻着“耕读第”三个醒目的大字。当地的一位朋友解释说,这里的老一辈人都很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一是把耕田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以耕种精神比喻读书功夫;二是以读书来熏陶和影响他人,传承耕读文化。这里的年轻人也非常接受这些观念,在家乡务农的脚踏实地、外出读书务工的大多勤劳上进。此时,上午的秋阳高照,村里一切更显得岁月静好。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教育深入人心,这是通渭人民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天傍晚,我走进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夕阳的余晖照在纪念馆上,仿佛映射出历史深处的一种庄严与神圣。1935年9月,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进入甘肃境内,突破天险腊子口和渭水封锁线后,于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出席,史称“榜罗镇会议”。会议的胜利召开,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个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走向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实现新的战略转折奠定了基础,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在纪念馆展陈馆内,有一面墙上的玻璃框内装裱着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书法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当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先后过境通渭,红军将士在榜罗镇文峰村找到了落脚点。馆内一帧帧旧照片、一本本党史资料,讲述着一个个红色故事,见证着党的革命历程,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崇高价值追求,它们在参观者的心中熠熠生辉。这些馆藏珍品将红军过境通渭的红色印记具象化地展示出来,使前来参观的人们深受教育,一时间,我们仿佛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在追寻英雄的足迹中,感受红军那钢铁般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感悟他们的热血忠诚。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村里,我见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正慷慨激昂地讲述红军过境通渭时留下的革命事迹,与他促膝交谈间,我被老者的情怀深深感动。红色基因已融入每个通渭人的血脉中。

文化深厚,民风淳朴,产业兴旺。榜罗之美不是寥寥数笔便能写尽的,贾平凹在《通渭人家》一文中描写了通渭的自然环境,也写了通渭人善良纯朴的精神品质,很多读者产生共鸣。近些年,随着引洮工程的建设实施,榜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富民书画产业,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如今,通渭人喝上了干净的洮河水,交通设施更加便利,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

离开榜罗那天,我清早起来登上山顶——当年红军的驻扎之地,欣赏晨曦,俯瞰榜罗全镇,青山悠悠,红军饮马池等红色印迹隐约可见,笼罩在薄薄云烟中的小镇愈发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