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兜牢民生底线让群众可感可及
作者:刘楠 李民峰 编辑:林娜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4

社会救助是社会治理的保险丝、缓冲垫和精准调节器。
今年是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紧紧围绕“兜底保障、精准救助、规范管理、可感可及”核心目标,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年初以来,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金等各类救助资金2.7亿元,惠及城乡低保、特困等对象超5.6万人,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每一名群众可感可及。
从“主动发现”到“特事特办”
“网格员是探寻困难群众的敏锐探头。”大庆市民政局救助科科长赵飞形象地比喻道。
为确保救助事项“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解决”,大庆市创新实施“社会救助+网格”工作模式。全市共建立网格4902个,配备网格员5274名,开展业务培训42场次,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2.8万人次,主动发现救助线索1159条。
连环湖镇二龙山村网格员在常态化走访时,发现村民董某某因病情发展导致医疗负担沉重,一家人愁眉不展。网格员立即报告并启动“网格发现+民政代办”应急响应机制,各部门第一时间“帮办代办”,实行“容缺受理”。10月1日起,董某某家庭被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每月领取低保金1170元。
“以前觉得低保办理很麻烦,要跑好多趟,填一堆表。”董某某感慨地说:“实际上,我们一趟没跑,没托一个人,村干部上门就把手续全办好了。”
为破解救助工作中“不能救”“不会救”“不敢救”的困扰,2024年大庆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社会救助领域“一事一议”制度,坚决破除唯年龄、唯证件、唯材料的机械执行倾向。
肇源县古恰镇58岁的王某患病失能,属于典型的“沉默的少数”。在村干部巡查发现后,镇党委迅速启动“一事一议”应急议事程序,认定其虽未达年龄标准,但健康状况已实质等同于无劳动能力,依据《大庆市民政局关于建立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制度的通知》兜底条款,经过严谨核查后,特批将其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为确保最后的民生保障兜稳兜住,大庆市民政部门聚焦政策边缘但确有困难的特殊群体,通过拓展调查、集体会商和跟踪管理等创新路径,实现了从“符合条件才能救”向“确有困难就应该救”的理念跃升,充分彰显了社会救助的制度韧性与人文温度。截至目前,该市已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纳入低保对象21户34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22人。
从“群众踮脚够政策”到“政策弯腰找群众”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一本《大庆市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指南》。《指南》涉及18个部门,分为6大部分、100项具体条款,全面覆盖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全流程。
“这份《指南》不仅是救助工作手册,更是解决困难群众切身问题的‘暖心钥匙’。”赵飞说。
一年来,大庆市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与服务升级,构建起主动救助新格局:出台《大庆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实施细则》,细化16项政策内容,显著提升救助工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方式,累计摸排各类困难群体26443人次,开展临时救助4505人次;出台《特困人员探访巡查制度》,实行分类探访——失能、半失能、独居、重病或80周岁以上人员每周至少1次,一般对象每月至少1次;组织对市、县(区)两级现行有效的17件社会救助规范性文件梳理排查,为精准认定扫清制度障碍;常态化通过大数据比对手段精准筛查低保金“应加发未加发”人员,及时落实政策待遇。
“政府从医保数据里发现了我的困难,网格员和民政的同志主动上门,忙前忙后帮我办低保,真是救了我的命啊!”57岁身患两种癌症的任某某这样说。“没想到人在外地,政府还能主动帮我把低保办下来。钱到账那一刻,心里终于踏实了。”身在外地、丧失劳动能力的耿某某这样说……
从“保基本生存”到“防返贫、促公平、强服务”
“十四五”时期,大庆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可感可及、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高质量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保障水平稳居全省前列,累计精准帮扶各类困难群体6.73万人次。
该市全面形成“大救助”格局,将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形成核心、中间、外围三层梯度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可享受25项政策待遇,特困人员可享受22项政策待遇,低保边缘家庭可享受19项政策待遇,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可享受15项政策待遇。临时救助累计28748人次。保障标准持续提升,市区城市低保实现“二十一连增”,达到每人每月800元;农村低保实现“二十连增”,达到每人每月600元。城乡标准占比从60%提升至75%,差距持续缩小;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与最低工资联动上涨,致力实现城乡一体化。
创新举措亮点突出:在全省首创“一事一议”制度及6类标准化监管文书,破解基层“不敢救、不会救”难题;依托网格化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社会救助审核权限下放乡镇(街道),办理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率先通过“一卡通”发放救助资金,确保精准高效。
脱贫攻坚兜底成果稳固,全市2.06万脱贫人口中41.87%纳入低保或特困保障,2095名防返贫监测对象中59.05%获得兜底支持,为乡村振兴筑牢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