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武威:深耕基层立法联系点 激活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动能”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甘肃人大 发布时间:2025-11-17

河西走廊东北缘,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民勤绿洲如一枚坚韧的翡翠镶嵌其中。这片土地,承载着两千八百年的文明印记——既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苏武牧羊的坚守之处,更在新时代展现出“中国肉羊之乡”“中国蜜瓜之乡”的产业活力,肩负着“西北生态屏障”与“新能源基地”的时代使命。沙乡人民在与自然的共生中,铸就了朴实勤劳、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

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正通过一个创新平台深深扎根——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常委会民勤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民勤联系点”)。依托“12456”工作体系和“1+39+X”网络架构,这里搭建起立法与民意之间的桥梁,让立法的根系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从生态治理到农业发展,从民生改善到文化传承,每一次意见征集都是民主实践的生动展现,每一部法规的完善都凝聚着基层智慧的结晶。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指引下的实践载体,民勤联系点着力搭建民意“直通车”、民主“新窗口”、法治“助推器”,让立法工作真正“接地气”“聚民智”“惠民生”,成为基层立法领域的生动实践样本。

体系筑基:织密沙漠绿洲的民意网络

基层立法工作要落地见效,健全的工作体系是根基。民勤联系点立足县域实际,探索形成“12456”工作思路与“1+39+X”工作体系,一纲一网相互支撑,为基层立法工作提供了系统性指引,让民主立法在基层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12456”工作思路:锚定民主立法核心

“坚持1个目标”,始终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遵循,聚焦“接地气、合民意、用得上、行得通”的立法建议,让每一次意见征集、每一场普法活动都成为践行民主的具体实践。

“建好2个阵地”,筑牢立法民意征集的物理支撑。联系点选址于人流量密集的民勤县图书馆,打造法治阅览室、意见征询室、法制宣传走廊等功能区;同步在19个镇(街道办)、20个部门单位建立39个基层立法联络站,每个联络站再设若干信息采集点,形成“中心辐射+末梢延伸”的立体网络。从县城图书馆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从部门办公区到村级活动室,立法阵地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立法。

“用好四支队伍”,凝聚立法工作的多元力量。“两代表一委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立法咨询专家提供专业支撑,立法信息员扎根一线采集民意,基层立法志愿者广泛动员群众,四支队伍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在《甘肃省数据条例》征求意见过程中,专家队伍提出“建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溯源机制和内容审核制度,禁止生成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的专业建议;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到农户关于农业数据安全的朴素诉求,这些多元声音共同构成了立法建议的“民意底色+专业亮色”。

“注重五个结合”,实现立法与治理的双向赋能。将立法工作与服务县域中心工作、法治宣传、社情民意反映、社会治理创新、部门依法行政深度融合,让立法不仅是“纸上条文”,更是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的“治理利器”。民勤是农业大县,设施农业是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但“用地难”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联系点在收集到农户诉求后,在相关立法建议中重点反映这一问题,不仅回应了群众关切,更推动自然资源部门将审批时限缩短5个工作日。政策落地后,全县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2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真正实现了“立法为民、立法助民”。

“抓好六个环节”,严把立法建议转化的全链条规范。从“组织选题—需求调研—意见征集—草案论证—沟通协调—宣传推广”,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闭环机制,确保立法建议从收集到转化不走过场。在选题阶段,紧扣县域发展重点,聚焦生态保护、农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核心领域;调研阶段,深入基层“沉浸式”走访,不遗漏任何一个关键诉求;论证阶段,邀请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确保建议科学可行;推广阶段,让立法成果走进群众,让群众知晓立法带来的变化。

----“1+39+X”工作体系:激活民意征集神经末梢

如果说“12456”工作思路是联系点的“骨架”,那么“1+39+X”工作体系就是填充其中的“血肉”,让立法民意征集实现“零距离”汇聚。

“1”即县图书馆核心联系点,承担统筹协调、意见汇总、阵地管理等核心职能,是整个工作体系的“大脑中枢”。在这里,工作人员将来自各个联络站、信息采集点的意见建议分类整理、筛选提炼,形成高质量的立法建议报告,向上级人大常委会反馈。

“39”指覆盖全县19个镇(街道办)、20个部门单位的基层立法联络站,这些联络站是立法意见征集的重要节点。镇(街道办)联络站贴近农村和社区,重点收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部门单位联络站则聚焦行业领域,收集专业层面的立法需求。比如县农业农村局联络站,重点关注农业生产、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立法建议;县生态环境局联络站,则聚焦沙漠治理、污染防治等生态保护相关诉求。

“X”涵盖联络员、信息员、专家学者、志愿者等多元主体,他们是深入基层的“民意探头”。240余名信息员分布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楼栋,他们中有村干部、退休干部、致富带头人,也有普通群众。

自“1+39+X”体系运行以来,联系点组织参与了《甘肃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条例》《甘肃省数据条例》《武威市献血条例》等10多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征集工作,累计上报立法建议200余条,其中60多条被省市人大常委会采纳或部分采纳。从群众的“柴米油盐”到县域的“发展大计”,从个体的“微小诉求”到行业的“共性难题”,都通过这个体系转化为立法建议,实现了“民声”到“法声”的高质量转化。

渠道破壁:让民声直达立法现场

有了“12456”和“1+39+X”的体系骨架,民勤联系点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让民意征集从“固定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指尖云端”,通过多元渠道让基层声音精准传达到立法环节。

传统方式深耕基层,把民意征集建在“田埂上”。民勤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座谈征询等形式,将民意收集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一线节点”,近年来,上报执法检查、调研视察报告20多篇,提出意见建议100多条,得到民勤县委高度肯定和认可。在《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中,组建专项调研小组,历时15天走访全县8个重点乡镇、12家企业及23个村民小组,发现农村污泥随意堆放、处理无规可依的问题被反复提及,县排污站和部分镇社区污水处理点的污泥因缺乏处置标准,长期堆积造成土壤污染,群众反映“污泥不处理,庄稼都长不好”。基于此,联系点在《甘肃省肥料管理条例》草案修订中,针对性提出“检测合格的城镇生活污泥可作肥料原料”条款建议,既解决污泥处置难题,又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在《甘肃省实施〈监督法〉办法》草案修订阶段,联系点组织28名县乡人大代表、15名法律工作者及10名群众代表开展3场专题座谈,除“明确监督结果公开时限”外,还提出“简化监督意见反馈流程”“建立监督整改台账公示制度”等建议,其中6条被采纳,推动县人大常委会将监督结果公开周期从30天缩短至15天,让基层监督更透明、更高效。在和苏武镇人大主席王希文交谈中,他说:“坐在办公室里听不到真声音,只有走到群众身边,和他们拉家常、聊心事,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保障。”

行业专题征询精准发力,让专业意见“对症施策”。针对特定领域立法需求,联系点聚焦民勤“农业大县”“生态屏障”的县域定位,开展行业专题征询,实现“靶向聚智”。在《甘肃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草案修订中,联系点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气象局、林草局等部门,邀请12位涵盖农业种植、生态保护、气象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4场行业研讨会。结合民勤“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肉羊之乡”的产业实际,专家团队除提出“开展‘甘味’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外,还针对性建议“建立蜜瓜种植气候预警机制”,因民勤年均干旱少雨,春季倒春寒常导致蜜瓜苗受损,该建议推动县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局合作,为全县6万亩蜜瓜种植基地量身定制“气候风险地图”,去年通过预警规避损失超千万元;同时提出“在水资源论证中应增加优先支持节水、低碳型产业用水。”,契合民勤“新能源基地”建设需求,目前已助力全县新增光伏项目用水指标120万立方米,推动新能源产业年发电量提升15%。这些专业建议不仅被条例吸纳,更让立法征询与县域产业发展深度绑定。正如联系点负责人所言:“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专业需求,只有让懂行的人说话,才能让立法建议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让法律条文更具可操作性。”

“码上办”系统激活数字赋能,指尖上的民主“秒响应”。依托武威市天马云平台开发的立法意见征询“码上办”系统,联系点打造“扫码提诉求、指尖解民忧”的数字化民意通道,打破时空限制。系统设置“法律法规建议”“产业发展诉求”“民生保障需求”“生态保护建议”等8类征集模块,群众扫码即可填写诉求,后台通过“专人对接—分类转办—限时办结—反馈公示”闭环机制处理。为扩大覆盖面,联系点设计“您码上说我马上办”主题海报,在全县19个镇(街道办)的社区服务中心、村委会、商超、学校等人流密集处张贴,并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同步推广,覆盖群众超12万人。试运行半年间,系统累计接收意见200条,除北关社区“新增养老设施”建议推动6所村级幸福院落地外,东湖镇群众反映的“农田灌溉管网老化”问题,水务部门仅用20天就完成3公里管网改造。系统实行“7个工作日内首次反馈、办结后实时公示”制度,通过短信告知诉求人进展,确保办结反馈率100%,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指尖点一点,诉求有人管”的民主温度。“码上办”系统不仅拓宽了民意征集渠道,更让立法工作变得更高效、更透明。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蔺德山说:“数字化手段让民主从有形走向有效,让更多群众愿意参与、能够参与立法工作,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焕发生机活力。”

阵地赋能:把法治种进基层土壤

民意征集渠道打通后,民勤联系点进一步夯实物理载体,通过功能多样的法治阵地,让民主立法从声音收集走向实体落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触法治、参与立法。

法治阅览室成为“学法充电站”。目前,已有30多个部门单位入驻,陈列法律文书类、案例解释类、业务类、期刊类书籍20000余册,书籍由各单位提供、县人大统一管理,每年年底更新,既满足公职人员提升业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意识的需求,也为群众了解部门业务、学习法律法规、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便利。

如今,法治阅览室成为了公职人员提升业务能力、依法行政意识的“加油站”,也成为了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维护合法权益的“避风港”。每天,这里都有不少群众前来查阅书籍,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疑问,让学法、懂法、用法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法治宣传走廊成为“普法风景线”。民勤县不仅在联系点打造了法治宣传走廊,而且协同县司法局在8个镇主干道和新农村社区活动广场打造法治宣传走廊专栏,结合当前的立法重点和普法需求,及时调整展示案例和法律条文。去年以来,累计吸引超1万人次驻足学习。在重兴镇的法治宣传走廊,村民们看完“土地流转纠纷化解”的案例后,纷纷讨论起来:“原来土地流转还有这么多法律规定,以后可得多注意。”“有法律保护,我们流转土地也更放心了。”

法治宣传走廊不仅美化了镇村环境,更成为传播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窗口。县司法局局长徐瑞华说:“我们就是要让法治宣传‘接地气’,让群众在散步、聊天的过程中就能学到法律知识,让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意见征询室成为“民意直通车”。在联系点,通过常态化组织各行业专家、学者开展意见建议征集、法律咨询解答等活动,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今年以来,开展意见征询20余场次,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涵盖民生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其中15条被相关部门采纳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全县18个镇(街道办)结合各自情况,在联络站设立意见征询室,选址多在镇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大厅等便利位置。征询室每天安排1名人大代表或村干部坐班接待,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当场记录,无法即时答复的录入台账,24小时内转至相关部门。今年3月,泉山镇农民仲家军到征询室反映“春耕灌溉用水调度不及时”,工作人员当天联系县水务局,3天内就调整了灌区供水计划,保障了2000亩麦田灌溉。截至目前,征询室累计接待群众420余人次,收集意见89条,办结率达96%,真正实现“群众有诉求,就近能反映”。

“成果展示栏”成为“民智荟萃窗”。在联系点,以“民意民智展示风采,民主法治更接地气”为主题,定期对一些优秀立法意见建议成果和“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建议进行展示;在各联络站,设置“民意征集成果展示栏”,展示栏用彩色打印纸张贴内容,列出了被省市人大常委会采纳的建议及对应的法规条款,比如“开展‘甘味’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建立农产品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支持品牌化建设。”“缩短监督结果公开周期”等,成果展示栏不仅是对群众参与立法的肯定,让群众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情况,更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县人大代表许兴文说:“看展示栏才知道,我们之前提的‘在新农村社区增设健身设施’建议真的落地了,感觉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了。”

“法治文化讲堂”成为“法治赋能站”。在县图书馆五楼大厅、镇文化站、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法治文化讲堂”,邀请法官、律师、行业专家担任讲师,内容紧扣民勤发展需求如针对农民开展农业法律法规解读,针对企业开展环保法与安全生产法培训,针对社区居民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讲座。讲堂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答疑”形式,去年以来已举办讲座60期,覆盖群众5800余人次。今年5月,县司法局律师在东坝镇讲堂讲解土地流转法律风险,现场解答20余名农民提出的问题,帮助3户农民修改了土地流转合同,避免了潜在纠纷,真正为群众送上“听得懂、用得上”的法治知识。

能力提质:让立法实践更专业

法治阵地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专业队伍的支撑。为让立法征询更精准、民意转化更顺畅,民勤联系点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提升工作人员与参与者的履职能力,为基层立法工作注入“专业动能”。

跨域学习拓宽视野。民勤联系点以“走出去学经验、带回来促提升”为目标,2023年赴江苏南通、昆山考察,重点学习数字化民意征集系统搭建,南通“立法云平台”的意见分类标签化管理、昆山“成果转化公示机制”让学习人员深受启发;2024年前往临洮、兰州,借鉴国字号联系站的联络站标准化建设流程,包括阵地功能分区、信息采集员考核办法等。通过对比梳理,发现自身在数字化平台迭代、成果反馈机制上的差距,形成“优化‘码上办’标签体系”“建立建议采纳可视化台账”等12项改进措施,目前已推动平台新增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专项征集模块。

分层培训精准赋能。联系点构建“四类群体、靶向培训”体系,全年开展培训10场次,覆盖800余人次。针对39个联络站负责人,聚焦运营规范,详解意见收集—筛选—上报闭环流程;为镇(街道办)人大干部开设“立法需求挖掘课”,结合《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中污泥处置问题的发现过程,讲解如何从基层矛盾中提炼立法建议;为人大代表设置意见征询技巧专项培训,通过模拟座谈、案例复盘提升建议质量;推动东关等信息采集点开展经验共享会,老信息员分享田间地头问民意的沟通方法,助力新人快速上手。

常态交流共促互进。以县图书馆核心联系点为枢纽,建立“月研讨、季共享”交流机制。每月围绕特色主题组织研讨,2024年至今已聚焦生态保护、农村养老设施配套等12议题,邀请农业、法律、民政等领域专家与联络站骨干碰撞思路,其中“建立蜜瓜种植气候认证机制”的研讨成果被纳入条例建议;每季度开展资料共享活动,通过常态化交流,联络站服务水平和意见建议采纳率同比提高18%。

品牌亮名:让民主法治看得见

专业能力提升后,民勤联系点进一步拓宽宣传边界,通过多样化方式擦亮基层立法品牌,让立法为民的理念走进更多群众心里,让民主法治从“实践层面”走向“认知层面”。

拓宽创新宣传方式,多措并举提升联系点知晓度和影响力,让基层立法工作走进群众、深入人心。精心设计制作民勤基层立法联系点“法治之光”标志牌,以鲜明设计强化视觉冲击,成为群众身边的法治地标,直观提升联系点的公众辨识度与社会影响力。编印基层立法联系点宣传手册1000册,发放至两代表一委员、各联络站及信息采集点,帮助基层群众掌握参与路径,有效提升群众对立法工作的知晓率和主动参与积极性。

丰富特色宣传活动。在联系点常态化开展宪法宣誓、法治书画交流等活动。宪法宣誓仪式邀请公职人员代表参与,通过庄严承诺强化法治信仰,同步向观摩群众发放宪法读本;组织本地书法爱好者创作“法治民勤”“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主题作品,让法治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融入人民群众心中。

结合“12・4”国家宪法日,将立法成果转化为宣传亮点,开设“民声变法规”专题栏目。通过展示《甘肃省生物多样化保护条例》《武威市电动车管理条例》等法规草案修改意见建议,解读《甘肃省肥料管理办法》中“检测合格污泥用作肥料”等源于基层建议的修订内容,生动展示“从群众呼声到制度规范”的全过程,让群众真切感受立法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推动法治理念深植人心。

现实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民勤联系点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随着立法任务的增加、工作要求的提高,39个信息采集点、240余名信息员的管理协调,加上立法意见梳理、调研组织、法治宣传等任务日益繁重。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民勤县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能定位,主动破局、精准施策,从管理机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发力破解难题。同时积极争取县委支持,着力推动建立“人大主导、政府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展望未来,民勤基层立法联系点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指引,继续坚守“立法为民”的初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实践为路径,不断完善工作体系、拓宽民意渠道、丰富阵地功能、提升履职能力。将持续优化“12456”工作思路和“1+39+X”工作体系,深化“三位一体”民意征集模式,让立法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将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让法治文化在基层广泛传播;将着力解决人员力量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升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民勤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以其特有的韧性与创新,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旺盛生命力。当立法的根系深植人民的沃土,法治的枝叶必将更加繁茂。民勤,这座沙漠环抱中的绿洲,正以其朴素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民主,就生长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有效的法治,就绽放在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和认同里。这正是中国特色民主法治建设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民勤献给法治中国建设最真挚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