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一部条例,织就城乡共美的文化图景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浙江人大 发布时间:2025-11-21

秋收冬藏,在嘉兴,“法定”节日——“全民艺术普及月”让整座城市在季节更替中弥漫了艺术的芬芳,展现着文化的丰饶。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里稻谷金黄,孩子们在父母陪伴下收割稻穗、摔打脱粒、制作米糕,“一粒米的故事”亲子研学让孩子们与7000年的稻作文化温暖相遇;古今中轴线上的千年子城,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载歌载舞,文化集市热闹非凡,文化富足正成为群众生活的最美和声……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首部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促进条例》,固化了浙江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为这座江南古城织就了一幅城乡无界、人人可享的文化新图景。

法治之光,照亮文化惠民路

每年4月为嘉兴市全民阅读月,每年10月为嘉兴市全民艺术普及月,推进城乡一体的“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条例》共25条,涵盖了政府责任、部门职责、服务设施、服务供给、社会参与、激励保障等多方面,是嘉兴市人大写给全体市民的“文化家书”,把“均衡发展”写进城市文脉,让文化的种子,不论城乡,皆可生根发芽。

如今的嘉兴,已完成“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并在时间上做减法,在内容上做加法,在圈内增加设施总量,让每个转角都可能遇见书香、画意与乐韵。截至目前,162家智慧书房如星辰散布,448座礼堂书屋点亮村落,44家非遗分馆传承匠心,119个名师工作室唤醒才华——城乡之间,文化设施从此“同标同质”,美美与共。

整合资源,构筑文化地标新集群

《条例》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它通过明确各级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要求,规范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资源下沉,推动文化空间的拓展与重塑。

秀湖之畔,由嘉兴美术馆,秀洲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农民画艺术馆、群团艺术馆和秀湖音乐厅等“六馆一厅”聚合而成的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巍然屹立,秀洲区“三馆合一”公共文化共同体以此为核心应运而生,并率先在全省首创融合社会化运营模式,成功跻身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领航项目。与此同时,遍布城乡的禾城艺(文化驿站)、旅游驿站、阅读驿站,如毛细血管般将文化服务精准输送至全年龄段、各类型群众身边,构筑起了既标准化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服务终端网络。

创新服务,暖心回应群众新期待

《条例》立足“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并特别强调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享有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面对“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的阅读困境,以技术创新和精准供给破题,创新推出“听阅一体”数字化阅读服务体系,打破阅读壁垒。升级“文化有约”供需平台,吸纳近40家民营文化机构加盟,年发布公益文化项目超4800场。《元宇宙阅读体验空间》入选文旅部智慧图书馆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名单。“禾你学艺”市民艺术课堂持续扩容提质,上半年开设课程62门,服务近万人次,正式授牌“乡村艺术课堂”10个,优质艺术资源下沉,开启了“艺术乡建”新模式。

文脉传承,不断擦亮文化金名片

《条例》的活力在于传薪火、树品牌,旨在通过公共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古镇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嘉兴深挖“两个文化”,“红船起航”主题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南湖·1921”红色旅游专列延长至绍兴站,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红船启航”入选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嘉兴端午·中国味道”走过十九载,盛况三度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全网传播量超3.7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嘉兴系列活动通过沉浸式、年轻化的非遗体验,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彩。

丰硕的成果,印证了《条例》的生命力,也对深化法治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未来,嘉兴市人大将继续肩负起监督与护航的职责,以《条例》为纲,以民需为纬,用均衡之笔,蘸江南水墨,为新时代的城乡文化共美写下最有力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