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分类建站” 打通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末梢

作者:吴琼明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1

近年来,浙江省庆元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实际,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载体,创新推行“功能定位差异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建设模式,通过科学布局站点、优化代表编组、完善保障机制,打造特色鲜明的履职平台,推动代表联系群众从“定点接待”向“主动服务”延伸,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一线落地见效。

立足特色优势,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密码”

基层治理要有辨识度和生命力,必须立足地域禀赋,融合特色资源。庆元县人大常委会将“分类建站”与山区特点深度融合,探索出“错位创新+精准匹配”的实践路径。依托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产业链+代表”的“助企先锋”联络站;针对濛洲街道同济社区、松源街道同心社区搬迁群众多的特点,设立“网格化+代表”的“同心同济人大代表联络点”;借助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资源,构建“生态游+代表”的“旅游服务”联络站;挖掘龙溪乡外出务工群体特点,在嘉善平湖设立“异地他乡”联络站,将代表联络站从单一履职平台升级为集民意收集、协同治理、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实现“服务他乡、反哺家乡”双向作用。这种“特色资源+民主实践”的融合模式,让联络站既有“山区辨识度”又有“民生贴近性”,如举水乡“廊亭议事”、黄田镇“廊桥议事”平台,通过方言普法、民俗活动等载体,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覆盖群众1800余人次。

聚焦现实需求,明确民主实践效能的“主攻方向”

能否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求,是衡量基层民主价值的根本标尺。庆元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联络站作为民生问题“收集器”和治理效能“转化器”,推动民主实践从“做了什么”向“做成什么”转变。针对企业“用工难、物流堵”等现实痛点,“助企先锋”联络站将经济、法律、科技的专业领域代表编入专业小组,建立“代表联系企业”制度,建立“涉工部门座谈会”机制,实地走访发现企业用工、物流、政策申报等方面的需求,推动问题解决;积极回应社区“环境差、设施缺”等民生诉求,“民生管家”联络站将在社区生活、工作的61名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编入社区网格,开展“板凳恳谈会”“网格夜访”等活动,定期走访收集民生诉求,创新“群众点单—代表接单—站点办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推动“口袋公园”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民生工程落地;紧扣生态旅游“服务弱、融合浅”等发展难题,“旅游服务”联络站将43名人大代表履职融入生态旅游发展全链条,实行“轮值+预约”服务机制,化身景区讲解员、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在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平台等重点区域设立流动服务岗,提供线路指引、应急帮助、民意收集等全天候服务,同时每月定期邀请民宿业主、导游、摄影爱好者等群体参与,围绕生态保护、设施完善、业态融合等议题收集意见;关注务工人员集中地新居民子女入学、社保转移等问题,“异地他乡”联络站组织在外乡贤代表联系家乡企业与务工人员,成立志愿服务队,参与当地社会治理,通过“阵地前移+机制创新”,建立外出群众诉求“收集—办理—反馈”全流程闭环,确保异地服务“不断线”。这种“需求导向—精准响应—成果转化”的工作逻辑,让民主实践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

强化机制保障,激活民主常态长效的“源头活水”

基层治理既要“建得好”更要“用得活”,必须以系统化机制破解“一阵风”“走过场”难题,确保民主实践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庆元县人大常委会构建“制度+队伍+数字+监督”四维保障体系,为联络站长效运行注入持久动能。以“制度化”明确运行规范,确保履职“不空转”。建立“年计划、月安排、周落实”工作闭环,确保代表履职活动有计划、有节奏,让每一次活动都掷地有声。以“专业化”建强骨干队伍,提升服务“硬实力”。实行“站长+副站长+专职联络员”三级管理,同时常态化开展履职培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以“数字化”赋能民意沟通,依托浙江省人大代表履职综合应用系统,推广“联络站码+代表码”,实现“线下履职有阵地、线上服务不打烊”。这种“机制化保障+动态化优化”的模式,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